创新城市、活力产业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
目 录
CONTENTS
组 织 机 构
主办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承办单位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
上海市经济学会
协办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创新资本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发展与合作专委会
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大数据应用研究会城市大数据应用研究专委会
学术支持
《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China & World Economy》
《经济学动态》《南开经济研究》《城市发展研究》《世界经济文汇》
《中国经济问题》《财经研究》《全球城市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学报》《新金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研究》《金融管理研究》
媒体支持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 文汇报澎湃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
联系人
郝 亮 :13761239130 许薛璐 :18092392190
金则杨 :17621213255 姚 沁 :13917685229
主旨演讲嘉宾
周振华 研究员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黄群慧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研究》主编、《经济学动态》主编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理事长
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
权衡 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张军 教授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沈坤荣 教授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殷德生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刘江会 教授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院长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学者工作部副主任
上海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城市大数据应用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日 程 简 表
日期 | 时间 | 事项 | 地点 |
5月28日 | 08:00-08:30 | 报到 | 腾讯会议:150 581 907 |
08:30-09:00 | 开幕式 | ||
09:00-10:40 | 大会主旨报告上半场 | ||
10:50-12:10 | 大会主旨报告下半场 | ||
12:10-13:30 | 午餐休息时间 | ||
13:30-17:30 |
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与高质量发展 | 腾讯会议:159 233 641 | |
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共同富裕 | 腾讯会议:761 607 711 | ||
碳中和、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发展 | 腾讯会议:842 206 119 | ||
企业创新、产业政策与城市创新 | 腾讯会议:762 463 973 | ||
SFB青年学者论坛 | 腾讯会议:145 739 963 | ||
5月29日 | 09:00-12:00 | 活力城市、韧性产业与高质量发展期刊论坛 | 腾讯会议:746 671 321 |
议程安排(5月28日)
报到 |
时 间:5月28日(周六)08:00—08:30 |
大会开幕式 |
时 间:5月28日(周六)08:30—09:00 腾讯会议号:150 581 907 主 持 人:董丽敏 教 授 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 |
校领导致辞:袁 雯 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
上半场主旨报告(09:00—10:40) 主持人:刘江会 教授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院长 |
大会主旨报告一(09:00—09:25) 演讲人:周振华 研究员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题 目:网络连通性——城市的生命线 |
大会主旨报告二(09:25—09:50) 演讲人:黄群慧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 题 目:以有效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大会主旨报告三(09:50—10:15) 演讲人:张 军 教 授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题 目:如何从制度上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 |
大会主旨报告四(10:15—10:40) 演讲人:权 衡 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题 目:上海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
会间休息(10:40—10:50) |
下半场主旨报告(10:50—12:10) 主持人:赵红军 教授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副院长 |
大会主旨报告五(10:50—11:15) 演讲人:沈坤荣 教 授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 题 目:汇聚高端要素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
大会主旨报告六(11:15—11:40) 演讲人:殷德生 教 授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题 目: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
大会主旨报告七(11:40—12:05) 演讲人:刘江会 教 授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院长、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题 目:产业关联、双循环水平及风险产业识别 |
午餐休息时间(12:10—13:30) |
分论坛学术论文汇报 |
时间:5月28日(周六)13:30—17:30 地点:参见分论坛安排 |
分论坛一: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与高质量发展 | |
时 间: 5月28日13:30—17:30 | 腾 讯 会 议: 159 233 641 |
上 半 场(13:30—15:25) | |
主 持 人: 宋志刚 《世界经济》编辑部副主任 点 评 人: 何 伟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编审 文永恒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后 | |
论文汇报一(13:30—13:55) 题 目:谁来引领全球化?中国经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角色分析 作 者:李稻葵(清华大学) 郭美新*(清华大学) 郎昆(清华大学) | |
论文汇报二(13:55—14:20) 题 目: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基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的分析 作 者:林毅夫(北京大学) 文永恒*(北京大学) 顾艳伟(上海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三(14:20—14:45) 题 目:对外贸易、产业本地化集聚与劳动力就业溢出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考察 作 者:刘瑞*(南开大学) 阎丽(南开大学) | |
论文汇报四(14:45—15:10) 题 目:中欧班列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异质性影响——基于2009-2015年海关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 者: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 高恒宇(上海师范大学) | |
上半场点评(15:10—15:25) | |
下 半 场(15:35—17:30) | |
主 持 人: 王喜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副编审 点 评 人: 郭美新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 赵红军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副院长、教授 | |
论文汇报五(15:35—16:00) 题 目:“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 作 者: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 刘会敏*(中央财经大学) 孙宝文(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 |
论文汇报六(16:00—16:25) 题 目:“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与中国的行业地位演变 作 者:方慧(山东财经大学) 张潇叶*(山东财经大学) 周晓宇(山东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七(16:25—16:50) 题 目:中欧班列开通与企业出口行为 作 者:李佳*(山东师范大学) 闵悦(山东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八(16:50—17:15) 题 目:“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 作 者:何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黄汉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
下半场点评(17:15—17:30) |
(加*的作者为汇报人)
分论坛二: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共同富裕 | |
时 间: 5月28日13:30—17:30 | 腾 讯 会 议: 761 607 711 |
上 半 场(13:30—15:25) | |
主 持 人: 周颖刚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 《中国经济问题》主编 点 评 人: 崔志新 《中国工业经济》编辑 孙泽生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教授 | |
论文汇报一(13:30—13:55) 题 目:房价、财富不平等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作 者:杨补园*(清华大学、哈佛大学) 谢丹夏(清华大学) 赵魏一(清华大学) 张庆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 |
论文汇报二(13:55—14:20) 题 目:不患寡而患不均:数字时代的共同富裕之路 作 者:杨正源*(复旦大学) | |
论文汇报三(14:20—14:45) 题 目:社会失信、交易成本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失信被执行人的经验证据 作 者:庄海涛*(上海财经大学) 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 伏雨(上海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四(14:45—15:10) 题 目:平台动态与经济发展 作 者:谢丹夏*(清华大学) 杨补园(清华大学、哈佛大学) | |
上半场点评(15:10—15:25) | |
下 半 场(15:35—17:30) | |
主 持 人: 王亚男 《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点 评 人: 刘能华 《新金融》副主编 谢丹夏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 | |
论文汇报五(15:35—16:00) 题 目:数字经济、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升级—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证据 作 者:夏 帅*(南开大学) | |
论文汇报六(16:00—16:25) 题 目:智能化转型能降低制造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吗? 作 者:万志强*(江南大学) 刘进(江南大学) 崔敏丝(江南大学) | |
论文汇报七(16:25—16:50) 题 目:数字经济对跨国公司总部分布及城市总部经济的影响研究 作 者:黄国妍*(上海师范大学) 卢海燕(上海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八(16:50—17:15) 题 目:数字金融、融资困境与劳动收入份额 作 者:程锐*(安徽财经大学) 马莉莉(西北大学) | |
下半场点评(17:15—17:30) |
(加*的作者为汇报人)
分论坛三:碳中和、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发展 | |
时 间: 5月28日13:30—17:30 | 腾 讯 会 议: 842 206 119 |
上 半 场(13:30—15:25) | |
主 持 人: 杨逸淇 文汇报特聘首席评论员、理论评论部主任 点 评 人: 邱国景 《财经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陈勇兵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
论文汇报一(13:30—13:55) 题 目:平衡中的共赢:地方政府环境目标约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30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实证研究 作 者:伏雨*(上海财经大学) 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 庄海涛(上海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二(13:55—14:20) 题 目:碳排放交易试点的隐藏力量:基于重点高排放行业新建投资的证据 作 者:陈思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贤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
论文汇报三(14:20—14:45) 题 目: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绿色创新效应评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作 者:孙建(重庆工商大学) 彭顺*(重庆工商大学) | |
论文汇报四(14:45—15:10) 题 目:绿色金融能够改善城市资本配置效率吗——基于我国27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作 者:丛琳洁*(上海师范大学) 武英涛(上海师范大学) 张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李东耀(上海师范大学) | |
上半场点评(15:10—15:25) | |
下 半 场(15:35—17:30) | |
主 持 人: 吴先华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点 评 人: 姜 莱 《经济与管理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余运江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贸学院副院长 | |
论文汇报五(15:35—16:00) 题 目:供应链冲击与企业产品范围调整 作 者:陈勇兵(厦门大学) 李辉*(厦门大学) 张晓倩(西南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六(16:00—16:25) 题 目:趋向收敛的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2002-2020 作 者:孙泽生(上海师范大学) 沈雨晴*(上海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七(16:25—16:50) 题 目: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作 者:谭黎阳(上海师范大学) 张迪雅*(上海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八(16:50—17:15) 题 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 作 者:张红霞(山东理工大学) 李家琦*(山东理工大学) 彭程(山东理工大学) | |
下半场点评(17:15—17:30) |
(加*的作者为汇报人)
分论坛四:企业创新、产业政策与城市创新 | |
时 间: 5月28日13:30—17:30 | 腾 讯 会 议: 762 463 973 |
上 半 场(13:30—15:25) | |
主 持 人:章 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文汇》常务副主编 点 评 人:王赟赟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黄 静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副教授 | |
论文汇报一(13:30—13:55) 题 目:The Real Effects of Innovation-oriented Industrial Policies: Evidence from China 作 者:程华*(南开大学) Kishore Gawande(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 |
论文汇报二(13:55—14:20) 题 目:Zombie Firms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Companies 作 者:陈磊*(上海财经大学)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 孙好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
论文汇报三(14:20—14:45) 题 目:Transport Nodes and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作 者:王媛(华东师范大学) 张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
论文汇报四(14:45—15:10) 题 目:Urban Growth Boundary: a Revolution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作 者:秦佳虹*(上海财经大学) 陈磊(上海财经大学) 徐兰香(上海财经大学) | |
上半场点评(15:10—15:25) | |
下 半 场(15:35—17:30) | |
主 持 人: 王 多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主编 点 评 人: 毛 伟 《浙江学刊》编辑 程 华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 |
论文汇报五(15:35—16:00) 题 目: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 者:王青志*(上海海事大学) 陈辉发(上海海事大学) | |
论文汇报六(16:00—16:25) 题 目: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来源:补贴还是集聚? 作 者:张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刘潇(上海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七(16:25—16:50) 题 目:竞争性采购能否促进企业创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作 者: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 王超*(上海财经大学) 李鑫(上海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八(16:50—17:15) 题 目:高房价是否阻碍了流动人口创业决策? 作 者:卞凯*(南京财经大学) 孙燕(南京财经大学) | |
下半场点评(17:15—17:30) |
(加*的作者为汇报人)
分论坛五:SFB青年学者论坛 | |
时 间: 5月28日13:30—17:30 | 腾 讯 会 议: 145 739 963 |
上 半 场(13:30—15:25) | |
主 持 人:王乃合 《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 余典范 上海财经大学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院长助理、副教授 | |
论文汇报一(13:30—13:55) 题 目:政策出台的时机与时效性研究——以2008年出台强制社会责任披露政策为例 作 者:段慧*(上海师范大学) 孙红梅(上海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二(13:55—14:20) 题 目: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社会创业? 作 者:李斌*(上海师范大学)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 | |
论文汇报三(14:20—14:45) 题 目:The Effect of Return Migration on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Non-Migrants in Rural China:Based on Skill Spillover Perspective 作 者:许薛璐*(上海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四(14:45—15:10) 题 目:政府采购本土化、市场分割与出口产品定价 作 者:金则杨*(上海师范大学) 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 | |
上半场点评(15:10—15:25) | |
下 半 场(15:35—17:30) | |
主 持 人: 金成武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 点 评 人: 王乃合 《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 王火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
论文汇报五(15:35—16:00) 题 目:贸易冲击与地方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地级市证据 作 者:彭耀辉(复旦大学) 姚沁*(上海师范大学)王宣艺(苏黎世大学) 陈硕(复旦大学) | |
论文汇报六(16:00—16:25) 题 目:基于研发视角人工智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 者:崔小梅*(上海师范大学) | |
论文汇报七(16:25—16:50) 题 目:城市蔓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的研究 作 者:杨羊(上海财经大学) 杨朝远*(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 |
论文汇报八(16:50—17:15) 题 目:后疫情时代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时频溢出效应 作 者:赵越强*(上海师范大学) | |
下半场点评(17:15—17:30) |
(加*的作者为汇报人)
议程安排(5月29日)
活力城市、韧性产业与高质量发展期刊论坛 |
时 间: 5月29日(周日)09:00—12:00 腾讯会议: 746 671 321 主 持 人: 赵红军 教 授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副院长 |
主题发言(9:00—11:40) |
主题发言一(09:00—09:20) 演 讲 人: 倪红福 研究员 《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
主题发言二(09:20—09:40) 演 讲 人: 宋志刚 研究员 《世界经济》编辑部副主任 |
主题发言三(09:40—10:00) 演 讲 人: 薛涧坡 教 授 《中国经济问题》副主编 |
主题发言四(10:00—10:20) 演 讲 人: 章 元 教 授 《世界经济文汇》常务副主编 |
主题发言五(10:20—10:40) 演 讲 人: 王乃合 副编审 《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 |
主题发言六(10:40—11:00) 演 讲 人: 王亚男 研究员 《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 |
主题发言七(11:00—11:20) 演 讲 人: 孙少青 博 士 《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 |
主题发言八(11:20—11:40) 演 讲 人: 邱国景 副研究员 《财经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
自由讨论(11:40—12:00) |
分论坛研讨规则
1.分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各有4篇论文作者进行宣讲,每篇论文宣讲时间请控制在25分钟以内(重点谈研究思路、核心观点和创新之处)。上下半场将分别安排特邀点评人进行评议,时间为15分钟。请各方尽量控制时间。
2.请所有与会代表会前认真阅读本小组论文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论文,积极准备发言。特邀评议人可从选题价值、文稿结构、研究路径、文献征引、分析论证、文字表述、学术观点等方面,就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及修改的建议。
3.请参会代表本着相互尊重、平等讨论的精神,积极参与小组研讨。
上海师范大学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设89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3个,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现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另有多个上海市智库、实验室、决策咨询基地等。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十三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项(含子课题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含3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项(含2项合作)。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拔尖人才辈出。现有教职员工2980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2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6人次,省部级人才327人次。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简介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 for Global City,简称SIGC)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批示建立的,由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主管的首家政府重点智库,主要为上海市政府提供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的政府智库平台。2018年11月21日,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在上海师范大学揭牌成立,首任院长为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会委员、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周振华研究员。
研究院聚焦“全球城市”专业领域,以跨学科的全球城市研究为主,注重吸纳中外全球城市研究的研究成果,跨越国别的主题遴选,跨越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开展前沿性理论研究、战略性决策咨询和前瞻性政策储备。研究院每年发布《全球城市发展报告》、《全球城市案例研究》和《全球城市发展指数》三大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全球城市研究》季刊创刊号已正式发布,是我国第一份研究全球城市的专业性期刊。研究院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领域展开课题研究,报送研究专报;同时,积极跟踪全球城市最新发展的动态,持续编译《全球城市前沿情报(简报)》。
研究院设有全球城市数据分析中心、全球城市案例研究中心、全球城市区域空间研究中心和全球城市国际智库联盟等机构。研究院通过组织实施重大课题研究、开展调研和专题研讨、举办学术论坛、发布研究成果等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系统集成和转化为研究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向社会公众宣传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实践及经验。
研究院重视机制设计、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将设立跨学科的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团队,强化青年学者的培养。为长期定向跟踪全球城市的最新发展动态,SIGC积极组建了针对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重点目标城市的研究团队,并谋划打造国际学者和国际智库的合作交流平台,努力在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简介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责任有限公司-互动百科是一所以培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管理学类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特色的综合性学院。学院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为主体兼具留学生教育。学院秉承“荣誉源自责任”的价值观,以“成为与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地位相匹配、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为愿景,以“传承与贡献经管新知,培养商业素养与人文气质共融、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兼备、大气谦和与创新精神并蓄的商界行动者,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使命。
学院于2021年正式向国际精英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协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简称AACSB)提交了认证申请并正式成为AACSB的会员,学院将以AACSB国际认证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办成与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地位相匹配、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业教师98人,具有博士学位81人,教授17人,副教授47人,硕士生导师54人。学生总人数近3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2500余人。
学院拥有14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4个中外合作本科专业。近年来学院紧扣“双万计划”,取得初步成效,金融学专业是上海市应用型本科建设专业,并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经济学专业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有20余门课程获批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8门课程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6门获批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
学院学科以应用经济学为主体,注重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大学科的协同发展。共开设了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技术经济与管理等7个学术型硕士项目,以及金融专硕(MF)、会计专硕(MPAcc)和工商管理(MBA)等3个专业型硕士项目。学院还独立开设有留学生全英语教学项目,涉及的专业有:经济学和工商管理MBA。
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教师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China Economic Review》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2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等省部级30余项。30余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领导批示。
上海市经济学会简介
上海市经济学会是上海经济科学工作者和热心于经济研究的实际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成立于1950年8月27日,首任会长是马寅初,现任会长是周振华。学会的宗旨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团结、组织上海经济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经济科学研究、应用与交流,促进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
上海市经济学会建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活动,编辑出版各种专著、论文集、教材、工具书等,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报告会,同有关省市兄弟学会、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以及国外来访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承接研究课题,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和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为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连续评为“上海市先进社会组织”、“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员来自本市经济科研与教学单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大中型企业领导层,人才荟萃。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学会将继续吸收中青年会员和企事业单位会员,进一步充实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研究力量,为我国和上海的经济发展、为经济科学的发展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论文摘要
分论坛一: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与高质量发展
谁来引领全球化?中国经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角色分析
李稻葵(清华大学) 郭美新(清华大学) 郎昆(清华大学)
摘要:本文聚焦全球化机制课题,通过理论模型和历史案例分析,包括对历史上英国和美国主动引领全球化的历程与机制梳理,尝试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解释全球化发展机制的新理论,本文称之为全球化引领者理论。全球化引领者理论认为,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从封闭均衡向开放均衡迁跃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由单一的霸权国主导推动的,而是一个众多参与主体之间互动博弈的结果。具体来说,这个互动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领先国率先主动提出开放;第二阶段,技术落后国决定是否跟随开放;第三阶段,政府进行国内利益再分配。本文认为,原有的封闭均衡只有完整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即技术领先国家有激励主动开放、技术落后国家愿意跟随开放、政府能有效补贴开放过程中的受损者,世界经济才能完成新旧均衡转换,成功实现全球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上述三个阶段能否顺利完成,有赖于全球化引领者是否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以及再分配制度优势。所谓技术优势指引领者在全球先进产业中掌握着技术领先优势,从而可以通过全球化获取超额垄断收益,这是引领者愿意主动引领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市场优势是指引领者本国市场规模足够大,从而能够通过主动对外开放吸引其他国家跟随开放;再分配制度优势指政府能够有效平衡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利益分配问题,从而形成本国整体对全球化进程的政治支持,保障引领者能够持续引领全球化。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前中国已经具备成为全球化引领者的三个条件,为了充分释放中国作为新型全球化引领者的巨大潜力,中国方面仍需全面深化改革并主动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持续释放内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二,要坚持科技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在重点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对内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对外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第三,要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让全体中国人民从全球化中共同受益,形成支持全球化的强大社会共识。第四,要持续积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经验,探索与其他国家协商谈判的方式与路径,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沟通能力与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人才。
关键词:全球化 全球化引领者 对外开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基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的分析
林毅夫(北京大学) 文永恒(北京大学) 顾艳伟(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 28 省份 2006-2017 年的地方投资平台债务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稳健地表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上升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这一效应在长期内仍然显著,表明在现阶段, 中国政府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具有投资于消除基础设施瓶颈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上升能够显著促进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和投资增长率,并未产生挤出效应。在当前防范地方债风险的背景下,本文建议在存在基础设施瓶颈的条件下,经济衰退期可以执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治理衰退、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政府债务的积累速度。
关键词:地方投资平台债务 经济增长 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对外贸易、产业本地化集聚与劳动力就业溢出效应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考察
刘瑞(南开大学) 阎丽(南开大学)
摘要:将产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冲击与内部本地化集聚现象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通过评估地区内部其他行业贸易变动对本行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系统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增长引发的间接就业溢出效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地区其他行业净出口增长能够显著促进本行业就业增长,说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能够在地区行业间引发就业溢出效应。(2)行业适度邻近容易形成更大的就业溢出效应,而行业高度邻近容易通过劳动力竞争弱化就业溢出效应。(3)劳动力投入结构差异及产业下游关联是就业溢出效应的主要来源。劳动力投入结构差异行业净出口增长能够吸引多元劳动力流入,厚劳动力市场效应有助于实现本行业就业增长;下游行业净出口增长依赖投入产出关联形成产品需求传导效应,促进本行业就业增长。(4)大中型城市就业溢出效应更明显,户籍制度造成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显著弱化了就业溢出效应。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高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就业溢出效应更明显;中低技术行业净出口增长能够引发就业溢出效应,高技术行业净出口增长会抑制本行业就业增长。研究结论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引导产业集聚,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就业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本地化集聚;就业溢出效应;“一带一路”倡议;劳动力投入结构;产业关联
中欧班列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 2009-2015 年海关数据的实证分析
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 高恒宇(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自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始发以来,中欧班列已成为月均开行超过1000列、累计47,414列的跨国贸易运输平台。本文基于2009-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中企业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对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和平均价值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时间动态性和地理异质性。从国内地理区域看,班列对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强;从贸易对象国地理异质性看,班列开通对我国同亚洲国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欧洲国家的出口贸易;从企业性质看,班列开通对私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他企业;从产品种类看,班列开通对轻工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重工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从运输方式看,班列对铁路运输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其他运输方式。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现代化“钢铁驼队”,班列应与国内、国际区域发展联动,促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产品平均价值共同提升,才能更好地助推我国出口贸易与跨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欧班列;出口贸易;双重差分法;异质性分析;海关数据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研究
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 刘会敏(中央财经大学)
孙宝文(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摘要:已有文献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对企业诸多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尚未有文献分析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何种作用。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并利用双重差分法首次系统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我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且政策效应具有时间上的持久性。在进行了工具变量法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三重差分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的政府补贴和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服务业、非国有企业及大型头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影响,而且为加快推进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 数字化转型 双重差分法 文本分析
“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
与中国的行业地位演变
方慧(山东财经大学) 张潇叶(山东财经大学) 周晓宇(山东财经大学)
摘要:深入剖析“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空间溢出路径及中国的行业地位演变。研究方法:筛选ADB-MRIO数据库中40个“一带一路”国家2010-202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增加值贸易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总体、细分行业增加值贸易网络进行多维剖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呈现联系紧密的“小世界”格局并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地理与经济邻近的国家更易形成空间集聚板块,但板块间的贸易溢出路径逐渐趋向“联强扶弱”。中国稳居网络核心位置,但在行业层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中心地位与贸易强度逐步下降,但在资本、知识密集型网络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参与“一带一路”由低端专业化向中高端攀升。研究创新:系统刻画“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考察其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重点解构中国制造业行业地位的演变。研究价值:为增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制造业双向高水平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制造业 增加值贸易 网络分析
中欧班列开通与企业出口行为
李佳(山东师范大学) 闵悦(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首次将2008-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与中欧班列开通信息相结合,利用多期DID模型系统考察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中欧班列开通显著促进了微观企业出口,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贸易成本降低是交通基础设施促进贸易增长的核心因素。将贸易成本拆分为运输成本和贸易开放两条路径进行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通过贸易开放促进效应增加了企业出口,但与海运的竞争态势对企业出口形成了遏制。随着中欧班列不断发展,其与海运的合作趋势不断强化,并对企业出口也产生了应有的正向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在陆运优势片区和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并协同促进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实现出口增长。第四,以企业出口为切入点,从中欧班列内部层面来看,其自身不仅积极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更以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助推着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从政策联动层面来看,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探索利益集合,并形成了有效区域联动,从而推动了我国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多重国家战略。
关键词:中欧班列开通;企业出口;贸易成本
“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
何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黄汉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2009-2019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国际化深度、速度和广度三个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在整体上确实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化深度与广度,但对企业后续国际化速度的提升作用有限,倡议的实施促进了本土企业向其他国家的海外扩张行为,但企业的后续动力不足。尽管倡议在整体上能够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但对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激励作用有限,相比于非国有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企业的海外扩张行为激励作用更强;相比于中小规模企业,倡议对大规模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分行业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行业、医疗保健行业国际化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作用显著,受倡议影响的企业大多是与倡议实施直接相关的行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深度;国际化广度;国际化速度
分论坛二: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共同富裕
房价、财富不平等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杨补园(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谢丹夏(清华大学)赵魏一(清华大学)
张庆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摘要:土地供给是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之一,房价高企则会对家庭财富不平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分析与评估放开农村集体土地入市限制和实施共有产权房制度对城乡居民房产交易、房价及财富分配的影响,本文引入了住房所有权市场,构建了一个包含普通消费品、住房所有权和使用权三种产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能够显著降低房价,使得房价更多地反映使用权价格,有助于实现“房住不炒”目标。进一步引入共有产权房制度(所有权建模为连续变量)后,部分租房和购房居民选择了购买共有产权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可以显著增加低收入农村居民和有购房需求的城市居民的福利,减小财富不平等(基尼系数降低约16%);(2)引入共有产权房制度能够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福利且不损害其他居民的利益,因而增进了社会总福利。
关键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住房所有权;共有产权;房价;财富不平等
不患寡而患不均:数字时代的共同富裕之路
杨正源(复旦大学)
摘要:文章通过测度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水平,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共同富裕并随时间推移数字经济的正面效应越来越显著,且存在城乡收入比和创新指数阶段性特征。内生性问题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城市距离、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词频等工具变量和“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等稳健性检验,证实数字经济可以健全共同富裕发展机制。东西部、成长型和再生型、超大、特大和大城市相对于中部、成熟型和衰退型、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并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和加速人力资本高级化是数字经济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本文的研究推动了对共同富裕以及数字经济驱动共同富裕发展的效应、机制和阶段性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数字鸿沟;营商环境;人力资本高级化
社会失信、交易成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来自失信被执行人的经验证据
庄海涛(上海财经大学)余泳泽(上海财经大学)伏雨(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社会信用作为经济社会运作的润滑剂,显著影响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本文以2004-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度量了城市层面的社会失信状况,考察了社会失信对交易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社会失信的“空间传染”对全要素增长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社会失信会降低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经济越发达社会信用缺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越显著;(2)社会失信不仅会阻碍本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会通过空间“传染”效应抑制周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系统”的信息公开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失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4)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失信主要通过提高社会和企业交易成本以及导致资源错配等机制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在为理解社会信用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提供新视角的同时,也为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关键词:社会失信;全要素生产率;失信被执行人
平台动态与经济发展
谢丹夏(清华大学) 杨补园(清华大学、哈佛大学)
摘要:本文描述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以数字平台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国“数字化乡村发展模式”。创新性地将经济发展问题纳入传统的双边市场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两时期的动态双边市场模型,清晰地刻画了平台企业通过早期投入培育和提升贫困地区商家的经营能力并在后期获更多收益的过程,厘清了平台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跨期决策客观上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理论分析指出,当允许平台企业对高技能商家和低技能商家进行歧视性定价时,平台企业具备在两期内吸引两类商家入驻平台的激励,并且总会在第一期收取较低的费用。当禁止平台企业对商家的歧视性定价行为时,平台企业面临收较低费用吸引低技能商家入驻和收较高费用攫取高技能商家效用剩余的权衡取舍,低技能商家的规模(占比)和经营能力以及单位商家产生的跨边网络外部性效用成为低技能商家能否入驻平台、何时入驻平台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双边市场;数字经济;数字化乡村;动态定价;经济发展;价格歧视
数字经济、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升级
——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证据
夏帅(南开大学)
摘要:研究将“数字经济”与“金融资产”因素引入Kongsanmut包含非位似偏好特征的效用函数,理论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测度省域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通过与2011年、2013年、2015年及2017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进行匹配,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广义双重差分、面板分位数回归、面板Probit估计、Heckman两步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 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驱动了家庭消费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家庭服务型消费占比将平均提高1%;(2)在将“宽带中国”视作准自然实验与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同时选取地理数据与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而且数字经济发展对消费层次较高的家庭影响较大,对消费层次较低的家庭影响较小;(3)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驱动了城市家庭、拥有自有住房家庭、户主已婚家庭、户主学历在硕士以下家庭以及户主年龄在37岁及以上家庭、“胡焕庸线”东南侧家庭以及东部家庭的消费结构升级,对负债家庭的消费结构升级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驱动效应未表现出显著的南、北方差异;(4) 在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过程中,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风险金融资产与住房资产的作用不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深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数字经济;金融资产配置;消费升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智能化转型能降低制造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吗?
万志强(江南大学)刘进(江南大学)崔敏丝(江南大学)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有效推动。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实证检验智能化转型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存在劳动力成本粘性,以及智能化转型能显著降低劳动力成本粘性,且该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机制检验发现,智能化转型可以通过纠正管理者乐观预期、抑制管理者机会主义以及降低调整成本来抑制劳动力成本粘性。进一步发现,智能化转型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普通员工,高管人员受到的影响不显著;该抑制作用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时以及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拓展了智能化转型和劳动力成本粘性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推动智能化发展、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智能化转型;劳动力成本粘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产权性质
数字经济对跨国公司总部分布及城市总部经济的影响研究
黄国妍(上海师范大学)卢海燕(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跨国企业全球生产体系的协调日益集中,国际化出现轻海外资产、低海外就业的趋势,跨国企业的业务布局也逐渐向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并举转化,数字及新兴制造技术成为国际投资流动日益重要的区位决定因素。本文将理论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选择数字经济规模测度指标,并探究数字经济规模对跨国公司总部分布及总部经济的影响。通过对跨国公司所在城市入度、出度及点中心度的计算可以得出,数字经济竞争力与这三者之间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基于总部经济对总部集聚城市的影响效应建立理论框架,在数字经济对跨国公司总部分布影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量化研究的尝试。明确数字经济规模测度的方法及探究其对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影响,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形势下对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及应对国际竞争中面对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规模测度;跨国公司;总部集聚
数字金融、融资困境与劳动收入份额
程锐(安徽财经大学)马莉莉(西北大学)
摘要:作为科技赋能传统金融的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 2011-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2011-2020 年期间数字金融发展使得劳动收入份额提高 12 个百分点,年均1.32 个百分点。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普通员工收入份额,特别地,数字金融的深度发展和数字化程度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融资困境,显著降低企业融资约束、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并且数字金融发展有效地纠正传统金融体系下出现的“属性错配”、“领域错配”和“阶段错配”问题,更好发挥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第三,金融监管系统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第四,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因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不断促进数字金融多维发展,并且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关键词:数字金融;融资困境;劳动收入份额;共同富裕
分论坛三:碳中和、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发展
平衡中的共赢:地方政府环境目标约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230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实证研究
伏 雨(上海财经大学)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庄海涛(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全面测度了城市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整理230个城市2004~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环境目标约束的数据,从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环境目标约束视角出发,基于将环境绩效纳入官员考核这一外生冲击,以制定环境目标的城市为实验组,利用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系统研究了地方政府环境目标约束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改善和集群效应,其中东部地区质量最高,西部地区较低;(2)将环境绩效纳入官员考核后,环境目标约束会显著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对东部城市的效应更大。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以上结论为我国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环境目标约束; 环境规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交易试点的隐藏力量:基于重点高排放行业新建投资的证据
陈思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贤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的政策选择。但是,除了在深度上对所覆盖行业的既有高排放企业减排产生直接效应之外,碳排放交易机制也可能通过影响高排放行业潜在的新建企业投资在广度上产生减排的间接效应。因此,本文利用利用2008-2020年中国各省份碳减排重点行业新建投资数据,并构建新建投资年均增长率指标识别碳排放交易试点如何通过影响高排放行业的企业进入及其分布实现地区低碳发展转型。本文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机制总体上能够通过降低试点地区高排放重点行业新建投资的相对增长率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基于行业和规模的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确实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更低成本减排这一设计目标。但是,通过对试点省份与相邻非试点省份新建投资增长率的趋势变化进行比较,本文不仅发现试点政策存在一定污染天堂效应,而且部分试点地区的政策效应并不显著。因此,本文建议应立即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并因地制宜辅助使用碳税等政策,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试点;新建企业投资;异质性;空间溢出;因地制宜
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绿色创新效应评估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孙建(重庆工商大学) 彭顺(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本文以 2003-2019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DID)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 2014 年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企业绿色创新效应。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诱发了示范城市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企业绿色专利授权量平 均增长为 4%,绿色专利授权占比平均增加 9%;第二、新能源示范城市对企业绿色创新效应影响的随政策后时间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绿色创新效应持续期为 3 年;第三、绿色专利授权量在不同分位数下,政策效应 did系数值随高分位而增高;第四、企业的绿色创新主要是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的贡献,绿色发明专利的贡献度较低;第五、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政策的反应程度不同,国有企业、高能耗、四大审计等三类企业, 在响应政策号召上,绿色创新更加积极。研究结论对于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同时后续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建立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示范城市、企业绿色创新效应、PSM-DID、面板分位数
绿色金融能够改善城市资本配置效率吗
——基于我国27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丛琳洁(上海师范大学) 武英涛(上海师范大学)
张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李东耀(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绿色金融作为经济绿色转型的先行抓手和重要保障,在发挥绿色环保效果的同时,其商业可持续性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2012到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数据和全国分支机构数据构造城市层面的绿色金融指标,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论表明,(1)绿色金融驱动了城市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在支持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增长,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仍可靠。(2)绿色金融通过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来强化资本配置效果,特别是有效提升了以发明型专利授权数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能力。(3)调节机制检验结果说明,绿色金融资本配置效应受到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则绿色金融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越强。(4)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环境规制水平低、研发支持力度高和金融人才丰富的城市,绿色金融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效果更显著。本文验证了中国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能力,对于引导绿色金融有效“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实现资本要素价值创造最大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绿色金融;资本配置效率;城市创新能力;金融数字化转型
供应链冲击与企业产品范围调整
陈勇兵(厦门大学) 李辉(厦门大学) 张晓倩(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量化评估供应链冲击的影响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利用我国对进口中间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供应链冲击如何影响企业产品范围调整。研究发现,相对于未遭受供应链冲击的企业,遭受供应链冲击的企业会缩减产品范围调整,集中生产核心产品。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冲击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加价水平下降,挤压了企业产品利润空间,企业被动放弃无法盈利的边缘产品,同时造成企业产出规模与生产率都受到负向冲击。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型企业、经营能力较强、融资依赖度低且内部投入调整成本较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抵御供应链断裂风险。因此,我们需重视供应链冲击下企业内“创造性破坏”过程,发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避免中间投入品锁定问题以应对供应链风险。
关键词:供应链冲击 中间投入品 产品范围 企业内资源配置
趋向收敛的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2002-2020
孙泽生(上海师范大学) 沈雨晴(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过去20年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指向了公平性的改革目标,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否趋向公平及收敛尚缺乏足够关注。本文首次区分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和需求,并用投入产出比测度效率,使用2002-2020年省域层面数据和空间面板模型来估计医疗卫生资源区域间布局和收敛性。通过熵权法构建供给/需求指数(HRS/HRD),用比率法测度投入产出比来表征资源配置效率(HRAE),使用Gini系数、核密度估计和Moran's I指数测度表明,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和配置效率存在省域间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空间面板回归估计发现,供给、需求及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供给和配置效率有空间溢出效应,而需求则缺乏空间相关性。进一步的估计表明,2009年新医改增加了医疗卫生资源需求,但也扩大了省域间差异,对供给侧未产生显著影响,新医改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且促进了区域间收敛。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地级市/县域层面探讨过去时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动态及改革的政策效应。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空间效应;收敛性;改革
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谭黎阳(上海师范大学) 张迪雅(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研究将“高铁开通”因素纳入多区域空间经济模型与垂直关联模型,阐明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将高铁开通视作准自然实验,选取 2004-2019 年中国 286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2)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强度具有“时滞”效应,总体上呈现出 “倒 U 型”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时滞”效应更强;(3)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无显著影响,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三重产业集聚均不存在显著影响。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基于规范分析方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铁开通;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准自然实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
张红霞(山东理工大学) 李家琦(山东理工大学) 彭程 (山东理工大学)
摘要:文章基于2006—2018年271个地级市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实证检验,并采用调节路径模型,检验劳动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与劳动要素配置、区域协同发展存在非线性关系;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差异化特征对城市劳动要素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了异质的“本地—邻地”效应;具有高附加值的支持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较于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要素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更强;劳动要素配置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关系中起中介传导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时,更易通过“扩散效应”扭转劳动要素配置中的错配表现,继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区域协同发展”的中介传导路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协同发展;非线性;“本地—邻地”效应
分论坛四:企业创新、产业政策与城市创新
The Real Effects of Innovation-oriented Industrial Policies:
Evidence from China
Hua Cheng (Nankai University) Kishore Gawand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bstract: We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industrial policy in China on existing firms versus potential entrants. Utiliz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design, we find that such a policy increases patenting activities in encouraged industries but there is not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high-quality patents in encouraged industries in aggregate, though these industries experience a mild increase in low-quality patents for all firms increas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lanation based on strategic motivation, we find that existing firms in encouraged industries increase sales and patenting activities before the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ubsidy. Importantly, as the policy hurts potential entrants, firm entry declines more among the encouraged industries. Toge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novation-oriented industrial policy generates distributional effects, which benefit existing firms at the expense of potential entrants with limited positive effects on aggregate innovation, and thus slows down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Keywords: Industrial Policy; Innovation; Distributional Effect; Firm Entry; Creative Destruction
Zombie Firms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Companies
Lei Ch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anfan Y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oyu Su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zombie firms at different stages (i.e.
bankruptcy, reverting to normal firms, continued production as zombie firms) on Chinese labor market as a whole, and on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separately. Using Chinese firm-level data from 1998 to 2013,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istence of zombie firm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employment growth, which is combined with a negative job creation effect and a positive job destruction effect. Separating zombie firm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stages further reveals that that the bankruptcy of zombie firms has a negligible effect on normal firms but a positive job
destruction on all firms. Zombie firms that revert to normal have a negative job destruction effect, while zombie firms that continue to produce have both a negative job creation effect and a negative job destruction effect. We also test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such as reducing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labor force, increas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preventing enterprise entry and exit of these result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ombie firms and employment and provides a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differential governance of zombie firms.
Keywords:Zombie Firms; Employ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Governance
Transport Nodes and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Yuan Wa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ang Zhang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bstract: Exploiting the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high-speed rail (HSR)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2009–2014, this study analyses how suburban transport nodes shape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medium- and small-sized cities. Using pixel-level night-light data, we first show that the opening of a new HSR station leads to a significant spatial decentr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Nevertheless, the cent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does not move toward the HSR station area, which indicates that,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HSR station areas do not form new subcenters. We also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city, proximity to the existing city center, and local governments’ efforts in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ation area are crucial factors in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a station area into a new subcenter. Finally, based on a unique dataset of nationwide land parcel transactions, we find that newly established HSR stations exert insignificant land capitalization effects on surrounding areas. These findings cast doubt on the rationa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vestment in new town construction around HSR stations.
Keyword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ubcenter; Urban Decentralization; Transport Node; High-speed Rail (HSR)
Urban Growth Boundary:
A Revolution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Jiahong Q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ei Ch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xiang Xu(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 maj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today is the carbon emission caus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carbon emitter, China has controlled the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 as a quasi-experimental polic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employs the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DID) method, for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19 in China to shed light on the effects on carbon emiss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UGB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considerab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pilot cities decreased by 23.91%. Additionally,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such as PSM-DID and Placebo tests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Moreover, the greater influ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scope of the whole c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permanent plan. The UGB is more susceptible to c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nd cities with weak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hrough the mechanism tests,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the UGB will be greater in cities with larger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advanced industry structure. Furthermor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e UGB needs to be adequately promoted as a polic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in cities. To make the policy more effective, vegetation cover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ught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words: The UGB; DID; Carbon emissions; China; Vegetation cover; Industrial structure
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青志(上海海事大学) 陈辉发(上海海事大学)
摘要:近年来,低碳环保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成为学界内的研究热点。鉴于此,在选取2006-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基础之上,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来研究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PSM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进一步分析中,双试点政策更能促进非国有企业、碳排放强度低的地区的企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资源诅咒效应”和“马太效应”。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双试点政策发挥作用的中介机制。双试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比单试点政策更有效。
关键词: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全要素生产率;企业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来源:补贴还是集聚?
张 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刘 潇(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目前,发挥开发区政策的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效应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基于 2000-2017 年上市公司数据和企业专利数据库,通过地址信息匹配和手动整理的方式识别开发区内企业,借助开发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对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存在性和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开发区内企业兼具静态和动态技术创新优势,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更为明显。回归结果显示开发区政策可以推动企业专利申请提升 43.50%,专利授权提升 32.17%,但是开发区政策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的优化。异质性研究表明省级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并不存在,产学研结合的开发区政策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更为显著,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机制研究表明,短期内,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政策补贴效应而非集聚效应,但从长期来看,集聚效应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开发区建设应该从技术创新外生激励阶段加快过度到技术创新内生发展阶段,进而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开发区政策;企业技术创新;补贴效应;集聚效应
竞争性采购能否促进企业创新? ——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 王超(上海财经大学) 李鑫(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政府采购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节约财政资金的重要政策措施,也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使用2015年-2020年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的采购项目信息,以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了竞争性采购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果。研究发现:相比其他采购方式,竞争性采购有效减少了招标中的“内卷”行为,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通过生产网络传导能够发挥创新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对政府从需求侧支持企业创新,发挥采购的创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竞争性采购;企业创新;生产网络
高房价是否阻碍了流动人口创业决策?
卞 凯(南京财经大学) 孙 燕(南京财经大学)
摘要:中国持续上涨的房价对流动人口创业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有文献主要从本地人口视角分析房价对创业的影响,忽视了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群体,高房价与流动人口创业决策的关系尚缺乏理论解释和实证证据。本研究将流动动机和缓解创业财富门槛两方面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基于职业选择的流动动机识别、财富获取与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探究高房价对流动人口创业决策的影响。运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高房价阻碍了流动人口创业决策,表现在高房价显著减少了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其创业层次。机制分析表明,高房价通过财富效应、挤出效应对流动人口创业决策产生影响,此外,高房价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金融环境会激发流动人口创业动机从而促进创业,高工资水平和更多就业机会则激发流动人口就业动机而阻碍创业。本研究从流动人口视角揭示了房价与创业的关系,为我国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高房价;流动人口;创业决策
分论坛五:SFB青年学者论坛
政策出台的时机与时效性研究
——以2008年出台强制社会责任披露政策为例
段 慧(上海师范大学)孙红梅(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战争等国内外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冲击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此,我国政府相应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持续时效性和政策退出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2008年强制社会责任披露对企业价值影响为例,探究政策出台的时机与有效性,研究结果发现,2008年强制社会责任披露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价值具有抑制性,该政策出台后两年至五年内,前期的抑制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变为优势,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分析可知,企业产权性质在短期内不会影响该政策对企业价值的抑制作用,从长期来看,该政策对非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更有成效;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其在短期内的政策抑制性更强,且长期内的促进作用也相当明显;五年后,该政策对企业的作用将逐渐失效;因此说明政策的出台应该注意时机和时效性。
关键词:时机与时效性;企业社会责任;强制披露;企业价值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社会创业?
李斌(上海师范大学)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的微观创业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索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创业之间的关系,对推动社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地区社会创业之间的关系,并挖掘了数字经济影响地区社会创业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社会创业机会的显现、资源的获取和感知风险的降低,因而能够促进地区社会企业数量的增长,地区政府行动主义与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其中重要的影响机制,这一结论在替换社会企业数量的衡量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就不同区域而言,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社会创业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从数字经济视角深化了社会创业的前因研究,还将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由单纯经济效率提升拓展到社会价值创造,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
关键词:数字经济;社会创业;政府行动主义;创新能力
The Effect of Return Migration on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Non-Migrants in Rural China:Based on Skill Spillover Perspective
许薛璐(上海师范大学)
Abstract:A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from China's cities increases,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eturnees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carce. By using China Labor-force Dynamic Survey (CLDS) data from 2014 and 2016,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is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returnees on the employment of non-migrant labor forces based on occupational skill structure. After controlling for exogenous factors of returning reas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returnees at county level, the more non-migrants will shift to non-agricultural areas. Stayers are more likely to work in the medium skilled secondary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and escape away from the low-skilled service. Only the educated (high school and above) or younger (under 45) one is more likely to work in high-skilled servi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turnees. This conclusion is not changed by us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or the Heckman two-stage model to control the sample self-selection problem. Futur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 that groups closed to the county are more affected by returnees, and the influence of returnee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le the impact in the east area are indifferent. the possible channel of the influence of returnees on non-migrants is the skill spillover effect.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returnees to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eturn Migration; Employment Structure; Skill Spillover Effect; Rural China
政府采购本土化、市场分割与出口产品定价
金则杨(上海师范大学) 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通过扩大政府采购促使制造业回流是美国政府当前的重点政策方向。本文从市场分割的视角实证研究了美国政府采购本土化对于我国出口产品定价以及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了关税、出口产品质量变化以及其他内生性影响之后,发现政府采购导致的市场分割是我国出口产品遭受政府采购本土化壁垒冲击后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采购本土化主要影响出口企业的集约边际而非扩展边际,并且这一负面冲击还会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销售额、托宾Q和总资产回报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设计政府采购政策提供参考,在政策实施时应该同时考虑对于国内市场和国外出口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政府采购本土化;市场分割;出口定价;生产率
贸易冲击与地方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地级市证据
彭耀辉(复旦大学) 姚沁(上海师范大学)
王宣艺(苏黎世大学)陈硕(复旦大学)
摘要:现有研究贸易与创新关系的文献主要从企业角度展开并认为二者间存在正向关系。然而对中国创新水平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依然强劲增长的事实,该理论解释力度相对有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危机后积极推崇的创新支持政策是其重要原因。为检验该假设,本文将这次金融危机视作自然实验并基于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探索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在危机前后的变化。本文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在贸易冲击后显著提高了支持创新的政策力度。该作用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政府创新支持政策的因素、采用不同创新支持政策衡量指标后依然稳健。就具体措施而言,促进企业改制以建立良好的软件制度保障以及直接对企业进行创新补贴是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促进创新所采用的主要措施。在影响机制方面,本文发现高贸易依赖度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危机后加大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是因为这类地区在危机后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发展压力,亟需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区域创新;政府创新支持政策;贸易;金融危机
基于研发视角人工智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研究
崔小梅(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将人工智能引入知识生产方程,构建内含人工智能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揭示人工智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并采用我国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加入人工智能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未加入人工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更高,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包括研发投入和研发效率两个机制,即人工智能通过提高人均研发投入、研发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研究对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提高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生产率提供理论和现实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内生增长模型;研发
城市蔓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的研究
杨羊(上海财经大学) 杨朝远(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从形态视角认识城市蔓延并研究城市蔓延的经济绩效问题。研究方法:基于2000-2015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从形态视角构建体现“城市土地集中与连片程度”的城市蔓延指标,并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系统识别城市蔓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较早就已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建成区空间不连续程度较高。城市蔓延通过降低交流外部性、阻碍城市人口集聚损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小城市、交流密集型行业以及新建企业在城市蔓延中损失的生产率更多。研究创新:首次采用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度量城市蔓延,为城市蔓延的“生产率效应”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估计,并从企业交流外部性和人口集聚视角为城市蔓延的经济绩效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研究价值:本文的方法为利用空间大数据技术研究城市经济学问题提供了借鉴,研究结论为新阶段下以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城市蔓延;全要素生产率;集聚;土地利用数据
后疫情时代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时-频溢出效应研究
赵越强(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全球新冠疫情反复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基于COVID-19前后两阶段数据,本文从时域和频域视角分析国际大宗商品的波动溢出效应并构建传导网络。时域分析发现:后疫情时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溢出大幅增加,并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溢出增量。频域分析发现:时域总溢出主要由低频波动溢出驱动,即国际大宗商品与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联动特征体现在长周期上;国际大宗商品短期价格波动并不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但是却要防范其长期波动的风险。总体分析,疫情后国际大宗商品与我国各类金融子市场的风险关联度增加,旨在降低外部风险溢入的监管措施需要以长周期为导向。
关键词:国际大宗商品;时-频溢出指数;两阶段样本;风险传导网络